名家艺韵 欢迎您 请认准我们的官方网站:www.mingjiayiyun.com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
网站首页
新闻资讯
书画名家
微拍堂
收藏空间
传统非遗
鉴赏
明星天地
直播空间
公益频道
综艺频道
联系我们
关于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方玉杰《中国书法丛论》:登泰山而小天下
0
发布时间:2022-03-03 浏览数:613


       河南人士南阳方玉杰者,自幼从父习书,中学时展露头角,大学师从欧阳中石、张同印诸位名师,最终荣居全国首届书法专业艺术硕士,从此开始对中国书法文化艺术深入的研究和探讨。



       我和玉杰从相识到相知,皆缘于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之故,常在一起参加活动。他曾为全国公安系统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,但少言寡语、谦谦君子,这样形容,不光是我,而是他留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。观其书法,法古而不泥古,脱俗而不流俗,真气弥漫,毫无雕琢,书风融“儒、释、道”思想一以贯之,个性鲜明。到后来我才得知,其实他早就有了这样一个雅号——“儒雅的书法行者”。




       说他是“行者”,更有一层深意,就是他于书法之苦行,不但到了痴迷,而且到了艰深。


       去年秋末冬初的一个上午,天清气朗,阳光和煦,一部厚厚的鸿篇巨制摆上了我的案头,方玉杰所著《中国书法丛论》上、下集,这着实吓了我一跳,用尺子量了一下,8.5公分厚,1561页,不明觉厉,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最大部头的书论专著。


       大著需要慢慢读,字字珠玑吃功夫。这一读就是一个多月,忙里偷闲,时断时续,却是越读越不愿意释手,越读越觉得书里深宫大殿,楼阁接天,层层叠叠,曲曲弯弯。玉杰将中国书法史爬罗剔抉,刮垢磨光,细细梳理,娓娓道来,真个是“一部法书在手,中国书论尽收”。


       忽一日掩卷沉思,就觉得一股中气冲撞,有话要说,不吐不快,于是虚拟四题,忘乎天高地厚,批大隙导大款,要效庖丁解牛。这四个题目分别是:1、本书的哲学高度;2、本书的工具书属性;3、本书的写作方法;4、本书的其人其事其著。竟欲将玉杰这部大作拆做零件儿,用简约的语言“咔嚓”一下介绍给读者,也就是让读者感受感受“粉面含春,丹唇未启”之诱吧。


       今日先谈第一个题目,方玉杰《中国书法丛论》的哲学高度。


       登高而呼,顺风而招


       方玉杰的《中国书法丛论》,上来就把中国书法理论提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。他居高临下,俯瞰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书学、书史、书家、书作、书论、书法工具等内容,从点、面、纵、横、述、论六个维度,给中国书法做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解剖。


       他从书法用笔、书法结体、书法墨法、书法字体四个类别,以条为主,按类区分,遵照“点面结合、纵横交织、论述相间、图文相应”的体例编写,多维度、多角度地阐述书法艺术。细言之,“点”就是书家个人篇章论述,“面”是历史上众多书家概述,“纵”是按照历史发展叙述,“横”是同时代不同书家阐述,“述”是叙述阐说,“论”是论证辨析。


       这种写法,让我想到了杜甫那句扬名天下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境界,也体会到康有为“舒卷开合,抚天下于股掌之上”的凛然气势。


       是啊!康老夫子曾慨叹,“举日月星辰云雾之伟丽,山川林野海岳之壮观,宫室园圃池沼之清娱,花草鱼虫鸟兽之绚烂,机器用物之奇巧,锦绣珠玉之辉煌。凡数千年文明之物,全大地奇伟之功。抚其器而不见其形,摩其物而不知其象,斯亦最可怜者哉!”此话最是切切,上苍赋予我们生于五千年文明之邦,长于两河三江五岳之地,岂可对往古文化遗产和璀璨文明漠然视之?!


       玉杰给了我们举重若轻、读天阅地的机会。让我们体会了荀子所谓“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”的玄机。


       抽丝剥茧,辩证析之


       有了高度,再就是方法。


       哲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,就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的科学思想和文化成果,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、费尔巴哈的古典哲学,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。


      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,是人们对世界总的、根本的看法。这个看法需要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。玉杰就是用这种辩证的哲学态度,运用对立统一的逻辑关系,去帮助我们解析书法历史的来龙去脉。


       关于书法,概括来说是汉字书写和艺术表达的一种文化表现,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。书法历史数有千年,源远流长,书家万计,论著颇丰,记文记事,交流沟通,抒情言志,意见观点多如牛毛、灿若繁星,要找出其中千丝万缕又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,是需要有博览群书的毅力和引经据典的科学精神的。


       方玉杰正是从实际出发,沿着历史的长河,啜菊饮英,旁征博引,对万千书家观点,分条析缕,“辨析汉字笔画的多样性和可塑性,辨析结构的方块性和复杂性,辨析字体的丰富性和差异性,辨析篇章布局的整体性和综合性。”从而完成这样一部鸿篇巨制,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,跑完了书法历史的马拉松全程。


       辩证地分析首先要放弃作者的先入为主,放弃作者的个人色彩,完全用历史真实讲话,就像是今天的经济分析师,只用数据和发展曲线表达客观,科学研究,公正对待。于是玉杰就把书法历史像穿珍珠一样,用概论、通论、典论串联在一起,三论合一地看待历史真实,还原历史本来。总说是为“概论”,朝代特征是为“通论”,个人论述是为“典论”,这样的罗列方法,方便读者用对比的方法去阅读和理解。


       辩证地分析还要有科学的引导,运用作者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从纷乱反复中汲取营养,在鱼龙混杂中辨别正误。尽管历来书论和创作,见仁见智,但是玉杰还是能够站在前人论断中阐述自己之管见,引发读者的思考。譬如用笔之法,前人备述,各有千秋,既有八面出锋,又有藏头露尾;既有骨力充盈,又有浑然无踪,那当然还有作者自己的经验积累和藏心悟道。


       辩证地分析还需要有合理的角度,这也是作者编著的初衷之一。玉杰在学书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,也感受到古代书论的零散晦涩,更感觉到书论系统化、立体化概述之稀少,这就需要他这个“我国首届书法艺术硕士学位获得者”去探讨和研究,这是他心中的责任,也是历史的责任。


       书法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本真


       人们喜欢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“世界上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”来揶揄那些忽略美的人。而在当代中国书法界,我倒是愿意用“书法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本真”来提示书法爱好者。


       学习书法首先是培养鉴赏力和审美力,一上来就抱本古帖,埋头死临的初学者,那就是一个初学者。不错,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,应该终身不懈,但是临死帖死临帖,不去博古通今,辨析颜筋柳骨,体味醉素颠张,那也是大多数学书之人的终结之门。方玉杰先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,是一扇可以透进来满屋阳光的天窗,他教会了大家如何鉴赏书法美和如何欣赏书法美,他把历史上所有美的书法和美的评论,都一一陈列出来,让大家观三赏四,评头品足。


       我常常听到初学者也包括一些老书家发出的质疑,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的“三大行书”是如何评判出来的? 这就牵涉出书法审美的评判标准。美学最常见的标准是均衡美,凡是均衡都是美的,比如现代体操的平衡木,运动员肢体均衡、对称就能够站稳站直,就是姿势优美,其实这是最简单的美;美学界还有一个标准,是不均衡美,孙悟空手持金箍棒的单腿独立,单手倒钩,那也是一种美,而且是一种更高级别、更复杂的美。众所熟知,书法中的楷书非常美,美在均衡,欧颜柳赵,历朝历代都有无数的粉丝;而苏黄米蔡,书写行书,那是不太均衡的美;更还有张旭、怀素的草书,则是非常不均衡的美,但这些都可以传之千古,痴迷者众。所以,美无绝对标准。三国时大乔小乔是公认的美,但也有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的美;《巴黎圣母院》里的艾丝美拉达,照样爱着他心目中的美男子“丑人”卡西莫多。这就是一种美学的辩证统一,方玉杰把它归结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。


       既然美无绝对标准,那么书法的评判标准在哪里?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稿》、苏东坡《寒食帖》,这“天下三大行书”,很多人看着不美,甚至大呼上面涂涂抹抹、横竖不成行。殊不知,评价这些作品的美与不美,除了书家必备的书法工力之外,还有一个标准就是“情”,就是书家反映在书法艺术中的历史“本真”。


       暮春三月的兰亭雅集,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,茂林修竹,清流激湍,一觞一咏,畅叙幽情。《兰亭序》,王羲之微醺之后写出了千古文人的优雅之情!


       追祭英勇战死、取义成仁的侄儿颜季明,颜真卿奋笔疾书《祭侄文稿》,情绪由静而激,由激而愤,由愤而怒,最后涂文抹字,一气呵成,写出了一位开国将军的激愤之情!


       而遭临宋朝最大“文字狱”的苏东坡,三年仕途不爽,又恰逢寒食节的凄风苦雨,由不得发出人生之叹:“空疱煮寒菜,破窑烧湿苇。”《寒食帖》是落拓仕人的忧郁之情!


       三位人物,置身不同的历史环境;三篇书法,用深厚的艺术工力分别写出了不同的情感和心声。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,这就是书法审美的辩证法,千百年来哲人们意见统一,鼎赞书法家的艺术“本真”。而今天,我们更多的书法家热衷于各种展览,还没有意识到书法审美的艺术特性。更有一些书家,以为所谓的“丑书”就是“本真”,那真是“东施效颦”,大错特错了。


       细读方玉杰先生《中国书法丛论》,会寻找到很多艺术的本真,会极大地提高书法爱好者的审美情趣,也会极大地丰富书法研究者的知识库存。


       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”虽然苏东坡感叹人生短暂如过往烟云,惋惜人类精神财富失多留少,但以今天科技发展观之,自不必再去担心什么“坏壁无由见旧题”。那么,我们今天就应该有更多像方玉杰这样的研究者,去踊跃地探究书法科学和科学的书法,正如玉杰恩师张同印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:“弘扬书法文化之责,探究总比停滞好,争鸣总比沉默好,思考总比封闭好。”愿方玉杰这部大著,能如一声春天的惊雷,炸开这冥顽的世界,为当今那些沽名钓誉胡涂乱抹的“著名书法家”,引来一股清新的书法研究之风!


       秦春雨,编审,管理学博士,原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副秘书长、《中国建材》杂志社社长,中国书法家协会(香港)副主席,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,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名誉主席,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注册教师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中国楹联协会会员。